离职了工资要次月发这违法吗

一、离职了工资要次月发这违法吗

是违法的。

如果未及时支付工资,有两个途径可以要求支付工资:

1、劳动者可以到当地劳动局劳动监察投诉。

2、可以到当地劳动局申请仲裁,要求支付工资。如果未签订劳动合同,还可以要求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如果是以拖欠工资提出的解除劳动关系,还可以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

二、法律依据

1.《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九条 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

2.《工资支付条例》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应当在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当日结清并一次性支付劳动者工资。

3.《企业工资支付规定》第三十三条 企业与劳动者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企业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性支付劳动者应得的工资。

相关主题

相关新闻

强制解除劳动关系怎么赔偿

一、强制解除劳动关系怎么赔偿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用人单位如果非法强制解除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要给予劳动者双倍的经济补偿,工作满一年支付两个月工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的计算】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

成都居住证有效期是多长时间

一、成都居住证有效期是多久成都市居住证分为《成都市居住证》和《成都市临时居住证》。《成都市居住证》的有效期为一年,到期办理延期后可继续使用,《成都市临时居住证》已取消。二、成都居住证新规定第二章 居住登记与居住证管理第七条 (居住登记)流动人口到达居住地拟居住七日以上的应当自到达居住地之日起七日内持

劳动合同转移至子公司怎么处理

一、劳动合同转移至子公司怎么处理子公司属于独立法人,有两种方案:1、原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工龄清零后,再入职子公司;2、与母公司办理解除劳动关系手续,与子公司签订新的劳动关系开始时间即为原公司的劳动开始时间,或者在新签订的合同中,明确注明把原公司的工龄合并计算为子公司的工龄等具体条款,以免被公司忽悠

劳动监察部门能否确立劳动关系

一、劳动监察部门能否确立劳动关系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劳动监察部门是不能确立劳动关系的,能确立劳动关系的部门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能否认定劳动关系

一、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能否认定劳动关系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出具的社保缴费凭证是证明劳动关系的重要证据,但社保行政部门是不能认定劳动关系,只能由劳动仲裁机构或者法院认定。《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二、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一)

分公司倒闭想辞退员工怎么赔偿

一、分公司倒闭想辞退员工怎么赔偿公司想辞退员工要根据劳动合同法40条,要么提前30日通知员工,要么额外支付1个月工资。二、分公司倒闭没签合同员工怎么赔偿1、应该从满一个月开始至公司倒闭止未签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2、如果公司提前一个月书面通知将倒闭,应支付经济补偿金;如果公司未提前一个月书面通知劳动者

未签订劳动合同争议纠纷如何认定

一、未签订劳动合同争议纠纷如何认定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因未签订劳动合同产生纠纷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劳动仲裁,确定双方建立了事实的劳动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

个体户如何规避劳动法双倍赔偿

一、个体户如何规避劳动法双倍赔偿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劳动关系是双倍赔偿的情形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个体户要避免双倍赔偿,就要遵守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和合法解除劳动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 【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

因未签劳动合同引起的争议如何处理

一、因未签劳动合同引起的争议如何处理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因用人单位未签订劳动合同发生争议的,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处理,如果协商不成的,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劳动关系是怎样产生的

一、劳动关系是怎样产生的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劳动关系是由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劳动者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服务,用人单位按约定支付劳动报酬而产生的,建立劳动关系要签订劳动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条 【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
6 74